寄宿生活 > 课外活动 >

寻访桐城文脉,感悟礼让之道|安外独秀文学社桐城采风活动记

作者:      点击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25年5月10日,我校小学部、初中部独秀文学社同学和高中出国班师生近200人赴桐城开展采风活动。通过探访六尺巷,了解“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参观桐城文庙和博物馆,寻访桐城文脉,感受桐城深厚文化底蕴;在双溪村茶园体会徽茶文化,亲近美好自然。此次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拓展视野,以研促学,丰富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观察力与写作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文城西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全长100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其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六尺巷片区总占地面积52149.53㎡,总建筑面积21119.74㎡。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1993年、1999年桐城市政府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2019年,桐城市政府启动六尺巷片区的恢复与修缮。“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其主要景点除六尺巷巷道、“礼让”牌坊,还有石照壁、太湖石等。六尺巷蕴含着“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深刻内涵,为后人接受廉让教育、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载体。据史料记载:清朝大学士张英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时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人写信告诉了张英,张英看完家书后,提笔在家书上批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人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吴家被张英的大度所感动,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之为“六尺巷”。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桐城文庙,亦称“圣庙”,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龙眠中路,地处桐城市广场北端,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3平方米,已有近700年历史。桐城文庙坐北朝南,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御道为中轴线。主要建筑有文庙门楼、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桐城文庙是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窗口。主要景点有文庙门楼,大成殿,桐城派陈列馆等。2013年3月5日,桐城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龙眠中路,馆址设在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城文庙内。该馆建立于1984年4月,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既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又是国家三级博物馆,设有桐城精品文物陈列、桐城派文物陈列、孔子等圣贤大型泥彩雕塑复原陈列、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等固定陈列馆和文庙古建筑群陈列,是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馆。其中,桐城派文物陈列馆以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兴衰为主线,以重要代表作家的师承关系为顺序,纵线排列;以重要代表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文学交流、学术贡献为块面,横向展开,汇文物精粹、历史遗存、著作版本、学术研究于一炉,为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窗口。截至2022年,博物馆藏品2685余件(单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41件,有珍贵文物654件/套,年度观众总数为234470人。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地县级博物馆,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廷玉墓,又称文和园,位于桐城市龙眠乡双溪村,坐落于县城西北龙眠山,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康、雍、乾三朝鼎盛时期,桐城出了一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他们一位是太子恩师,一位配享太庙,均位达朝廷高端。张廷玉墓由墓冢、墓地石像生等石雕件及享堂等构成;张廷玉墓对于研究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石雕技巧、技术和经验值得今人借鉴。2013年3月5日,张廷玉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去世,归葬于今址。 1968年9月,张廷玉墓坟冢被炸,石刻人仰马翻,拜台成为废墟,享堂化为瓦砾。20世纪90年代,省市领导、社会贤达等有识之士尊重前贤、保护文物而积极要求修复张廷玉墓。市文管所职责所系,先后争取国家、省、市和社会捐赠计90余万元按原状修复张廷玉墓。2000年10月,张廷玉墓正式对外开放。张廷玉墓由墓冢、墓地石像生等石雕件及享堂等构成,进入园区,即为张氏享堂,院内竹林石桥,恬静幽雅。入中门为横式巨型照壁,前后二面分别铭刻“赞猷硕辅”和“调梅良弼”八个端庄道劲的大字。这是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褒奖。中院前后为享殿、廊庑等建筑。过享堂登上依山势而逶迤增高的进往墓地的石阶,后达设有九级拜台的墓地。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兼管翰林院期间,大量的编纂工作都由他主持开展,并著有《澄怀园诗选》《载赓集》《澄怀园文存》等诗文。张廷玉作为第一代军机大臣,对清代国家有决定性影响的政治机构定立了规制,这一规制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清代固有的权力体系,起到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成为后世赞叹敬佩的“军机能臣”。
 











 
  双溪村,位于龙眠山旅游区中部,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村里有张英墓、文和园、别丰禅寺、赐金园等名胜景点,另有千亩茶园构成美丽风景。双溪椒园是桐城小花的发源地,茶园面积约5000亩,全村农户主要经济收入以茶叶为主,茶叶总产值1800万元。走进双溪茶园,将课堂搬进大自然,可以在青山绿水间开展沉浸式的茶文化体验课。
 

  此次研学活动得到桐城博物馆和桐城双溪村的大力支持。桐城博物馆叶鑫馆长亲自来到六尺巷,问候我校师生,为开展好研学活动提供帮助。在双溪村部,光华书记和张光明队长等领导为我们举行了欢迎仪式,在活动前后妥善安排好山路交通,提供优质午餐和文化讲解,保障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全体人员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