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学 > 教师培训 >

《与光同行:追寻数学教育家的精神坐标》

作者:王智勇      点击数:

  3月7号,非常有幸听了一场数学教育专家秦教授的讲座,感慨良多,收获满满。秦教授将成长经历凝练成"学习、实践、思考、提炼"八个字,为我们推开一扇专业成长的窗。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育初心的守护人——那份对数学教育近乎虔诚的热爱,在两个多小时的讲述中化作漫天星斗,照亮每个聆听者的前行之路。 
一、书页间生长的教育年轮
  真正的学习,既要像榕树般向下深扎理论根基,又要如蒲公英般向外播撒求知渴望。秦教授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教授分享了从大学期间爱看的书到工作之后看的专业有关的书,再到如今读得最多的哲学类的书籍,让我真切感受到,读书是与名家对话与大师交流,成章入口,才能出口成章。
  其次秦教授强调一个人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一个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想走多远。有句话说“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通过网络和走出去学习与优秀的人探讨向专家学习,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终身学习的姿态,在她的身上化作独特的感染力,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大师永远民怀着一颗学徒之心,而我们更是要追随大师的脚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课堂上绽放的理性之花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把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才能内化为个人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秦教授分析到:从前几年的目标教学,到学案导学,再到近几年的智慧课堂,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要把学习回来理论投入教学实践中,把学到的方法和本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真正优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坚持下来。
  秦教授还特别提到孙维刚老师的整体教学思想,秦教授鼓励我们可以尝试打破教材的章节的约束,摆脱了课时学习中的知识零碎、记忆混乱等现象,通过分模块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单元知识是整体的、系统的,在单元知识间能进行转化、迁移和过渡,并能梳理出一条主线,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学习历程。
  在教学实践中,秦教授躬身示范的不仅是教学技艺,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那些在赛课中磨出的课堂切片,在展示课后整理教学案例,都在诉说教育者应有的匠心。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大师从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让理论在现实中开花的园丁!
三、思索中磨砺的智慧之剑
  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别人,在学习借鉴别人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在思考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秦教授以几何画板课程培训为例,指出了课题的重要性。秦教授告诫我们教师成长的隐形翅膀就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不是额外占据教师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应该是与日常教学活动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同时秦教授细致的教我们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显示出课题研究不是枷锁,更不是鸡肋,它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有力的体现出学无止境,研亦无止境,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进取之心!
四、笔尖流淌的教育星河
  当大屏幕上展示出秦教授在全国著名期刊发表的论文目录时,我被深深的震撼。秦教授分享了她第一次拿到180元钱稿费时激动的心情和请客的趣事,还有某篇被退稿多次的文章最终获得全国奖的故事,让年轻教师看到学术攀登者的执着。正如她所说:"每篇论文都是教育生命的年轮,当我们把零散的经验淬炼成可迁移的策略时,就是在搭建专业成长的阶梯。
  最后秦教授勉励我们,人的生命就像线段一样有始有终。生命是短暂而美好的,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短,但可以增加生命的的宽度和厚度,来丰富我们的人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才能丰富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那就要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数学文化”,从而形成我们数学教师所独有的学科气质!
  收拾笔记时,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要做秦教授那样的教育农人,在理论的土壤里深扎根系,在实践的田野中精耕细作,让思考的甘霖滋养创新之芽,将收获的硕果酿成学术琼浆。"春风拂过窗外的香樟树,沙沙声里仿佛传来先生的叮嘱:教育是棵会开花的树,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整个职业生涯等待那满树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