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2 日上午最后一节课,307 班的地理课堂氛围热烈。肖清克校长、徐最太校助,高中部江生友主任、徐海宏主任、朱炎炎主任,国际部王银钗主任以及地理教研组长江正应老师一同走入教室,开展推门听课活动,聆听许冬冬老师讲授“地方时的计算”。
课堂初始,许冬冬老师借助多媒体,清晰呈现“地方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话音刚落,他转身在黑板上快速勾勒出地球经纬示意图,以地球自转规律为切入点,用粉笔沿着经线和晨昏线缓缓标注,一步步推导地方时的计算原理。粉笔与黑板摩擦发出的沙沙声里,经纬线、晨昏线逐渐构成清晰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
为了让抽象的知识更易于理解,许老师随即抛出具体问题。他走下讲台,巡视着学生们的草稿纸,不时停下来,指着学生的演算过程并轻声点拨。当看到有同学露出困惑的神情,他便回到讲台,拿起粉笔在示意图上又补充了几条辅助线,结合地球自转方向,重新讲解地方时的早晚差异。随后,他又列举了多个生活实例,让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时差计算练习。课堂中,学生们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有的认真记录板书要点,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滑动;有的专注凝视投影屏幕上的示意图,眼神中满是思索;还有的在草稿纸上快速演算,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当许老师再次抛出地方时计算的问题时,大家纷纷踊跃举手发言,课堂互动十分频繁。
课后,听课的校领导和主任们与许冬冬老师展开交流,为地理教学提出诸多宝贵建议。教师通过反馈优化教学,让学生能更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直接提升学习效果;学校通过管理介入,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供保障;而学科教研的同步跟进,又能让优质教学经验实现“辐射式传播”。这种多方联动形成的“教学改进闭环”,最终指向“提升育人质量”的核心目标,为学校培养具备扎实地理素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