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你们知道吗?每年的10月31日是“世界节俭日”。谈到节俭,很多同学可能会想到省吃俭用、爱惜物品。是的,该节日旨在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但今天,我想带大家穿越回千年以前,认识一位特别的“节俭大师”——北宋大文豪苏轼。
苏轼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他曾身居高位,也曾因“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当他被贬到黄州时,处境非常艰难,俸禄微薄,一家老小的生活瞬间成了难题。
面对困境,苏轼没有消沉,而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乐观。他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了一份精细的“财务规划”:他每月月初,会把4500文钱分成30串,每串150文,然后高高地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他只取下一串,作为当天的全部花销。 如果有剩余,他也不会随意花掉,而是存进一个竹筒里,用来在日后招待朋友。
这就是著名的“房梁挂钱”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看,苏轼的“节俭”,不仅仅是“节省”,更是一种充满智慧的 “规划” 。他把有限的资源进行精确的分配,确保每一天都能平稳度过,甚至还能为未来的快乐留有盈余。
那么,我们身为初中生,能从苏轼的节俭之道上学到什么呢?我觉得其实对我们的学习规划,真的有深刻的启示。
第一,学习需要“月度挂钱”——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
就像苏轼把一个月的生活费分成30份一样,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我们可以把一个学期、一个月,甚至一周的学习任务进行规划。比如,这个月我要重点攻克哪个弱科?这一周我要完成哪些习题的练习?把大目标分解成每天可以执行的小任务,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房梁挂钱”。当你每天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像从房梁上取下一串钱,心里会特别踏实和有成就感。
第二,时间需要“每日一串”——践行高效的时间管理。
苏轼每天只花150文,这需要极强的自律。我们每天的时间也是固定的,是24小时“财富”。如何分配这串“时间钱”?我们需要把主要的时间“消费”在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和复习巩固这些“主食”上。同时,也要像苏轼存钱会友一样,为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和休息放松留出必要的“余额”。拒绝无节制的玩乐和拖延,保证每一天的时间都用在刀刃上,这就是我们对时间最宝贵的“节俭”。
第三,心态需要“开荒种地”——培养乐观的开拓精神。
规划有时会赶不上变化,考试难免会有失利。这时,苏轼给我们上了更精彩的一课:他在黄州城东的一片坡地上亲自开荒种田,自给自足,并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把人生的低谷,活成了让我们仰望的高峰。在被贬最艰难、最需要节俭的时期,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芳百世的杰作。这告诉我们,当计划受阻,我们不仅要会“节流”,更要懂得“开源”——开发我们内在的潜能,用积极行动去创造新的可能。一次考试没考好,没关系,分析原因,重新规划,努力“开荒”,下次就能种出更好的“庄稼”。
同学们,“美德始于心”,苏轼的节俭之心,其实是一颗清醒、乐观、富有远见和责任感的心。 而 “节俭践于行”, 对我们而言,就是践行在每一份科学的学习计划里,在每一天宝贵的时间管理中,在每一次面对挫折时的乐观与坚韧里。
让我们都来做自己人生的“规划师”,像苏轼那样,用智慧和乐观,经营好我们的青春时光,让美德在清晰的规划和踏实的行动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