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 > 德育活动 >

何春老师国旗下演讲

作者:      点击数:

青春献给党   奋斗正当时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关于“隐姓埋名”的青春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让中国挺起核盾牌的英雄——邓稼先。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仅用9天便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临行前,他在写给同窗的信中留下一句话:“将来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成了他用一生践行的誓言。
  1958年,34岁的邓稼先接到一项绝密任务——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他平静地对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今后不能照顾家。”从此,他的名字从所有学术刊物上消失,连妻子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西北荒漠的试验场,他和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科研人员,用算盘、手摇计算机和钢笔,在漫天风沙中计算着关乎国家命运的数据。一次核试验失败,他冒着致命辐射冲进现场,用手捡起弹体碎片,只为了确认关键参数。后来医生在他的尿液里检测出超量放射性物质,他却笑着说:“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值得了。”  
  1986年,62岁的邓稼先因癌症晚期住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强忍病痛写下《未来十年中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当国家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他已虚弱到无法站立,却仍坚定地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份临终嘱托,是一个共产党员对青春信仰的最终答卷。
  同学们,邓稼先的故事或许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却藏着比刀剑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他放弃学术光环时,正值青春年华;他在沙漠中坚守时,正是奋斗当时。
  今天,我们的奋斗或许不再需要隐姓埋名,但同样需要迎难而上:  
  在教室,我们可以像邓稼先推导公式时那样专注,解好每一道题;  
  在实验室,我们可以传承“手摇计算机精神”,用创新打破技术壁垒;  
  在运动场,我们可以用永不言弃的拼搏,锤炼强国有我的体魄;  
  在平凡的每一天,我们可以用一次主动捡起垃圾的自觉、一次帮助同学的善意、一次面对失败时的坚持,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我们课本上的知识点是先烈们的一生,而他们的一生,是我们应该铭记的历史。同学们, 愿你们用心灵缅怀先烈,用行动践行使命,用努力丈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