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 > 德育成果 >

开掘班主任生活的幸福源泉

作者:      点击数:

   

我更倾向于用“班主任生活”来取代“班主任工作”这个表述。因为在我看来,班主任所从事的工作应当被理解成一种生活,我们所说的工作实效,实际上就是班主任生活的质量。那么,班主任生活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每位班主任恐怕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与生活理念。在这里,我愿与大家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1)早上一路寒风作伴,来到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2)部分地方尚没有被打扫过的痕迹,提醒值日学生打扫卫生。(3)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同时准备两个班的早自修内容。(4)早自修结束,帮学生到食堂充饭卡。(5)到办公室批改作业,准备、修改教案。(6)午饭后休息片刻,准备午间英语(有时是班主任讲话)。(7)下午自修课不时地去教室转转,看看有没有突发事件,顺便监督纪律。有时找几个学生谈心。(8)回到办公室备课、改作业。(9)吃过晚饭,找几个班干部聊聊班里的情况,有时帮忙解决他们在开展工作中的困惑。(10)晚自修期间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有时坐在教室维持纪律,有时坐在办公室思考。(11)晚自修结束,星月作伴回宿舍。(12)睡前与教育大家对话,反思一天的教育教学……在这些琐碎而又平凡的小事与细节背后,是一位普通班主任对教育的默默践行。我认为,如果做事的过程中少了思考,便容易陷入机械的重复与麻木的应对。于是,“如何才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班主任生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则“智者之声”的小故事,才豁然开朗。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少年问智者,“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使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说:“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少年的追求令人赞叹,因为他向往的是所有人的幸福。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不禁要问:“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幸福,也能使学生幸福的班主任呢?”答案便是: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成学生,把自己当成自己。

 

 

 

一、把自己当成自己

 

班主任被戏称为“班级最大的官员”,这是有道理的。在一些方向性、原则性的事情上,班主任必须要有主见与立场,爱憎分明。同时,也要注意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在0610班的班集体形成初期尝试实施了《个人综合素质竞赛》,内容涉及平时的日常纪律、卫生、寝室等方面,同时也将学习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内容纳入其中。一些底线,班主任事先把好关,其余的就交给班委、考评组讨论。后来,这个竞赛项目经多次修改转化成了一个常规性项目,即《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每周一报,简称《周报》。这一尝试对高一期间班级制度规范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班委工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高二,文理分班,高三休学学生加入,加之原主要班委流失,给班级的管理与规范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高二上学期,周报制度继续实行,但后来转进来的一些学生出现明显的不适应,甚至少部分行为习惯散漫、纪律观念淡薄的同学还拉帮结派,班委提出了取消周报的想法。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只要尚有违纪现象,周报就有存在的必要。

 

任何一项制度一旦实施,利与弊便相辅相成。对于周报,当前需要的是改进,而不是废弃。我找班委沟通,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有问题正好说明我们有进步与探索的空间。就这样,《个人综合素质测评》又在我的坚持与班委的努力下获得了新生。为了更好地保护与激发那些行为问题生内心深处“渴望成为好学生”的愿望,我尝试实施了“违纪有限免责制”,对行为问题生的心理状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确保了周报制度的进一步实施。

 

在不违背学校管理理念与要求的大前提下,班主任应坚守自己的管理与生活理念,善于从理念支撑下的行为实践中发掘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应惧怕问题、回避问题。人、制度与文化这三种要素在班级管理中的比例如何把握?这是个因人、因时、因势微妙变化的问题。而问题引发思考,思考促使调整,调整导向成长。

 

 

 

二、把自己当成学生

 

班主任要学会“换位”,将自己的脚放到学生的鞋子里,去感受“事件现场”当事人的心理。学生发生了争执,可以将矛盾双方集合到一起,让他们尽量冷静地诉说自己的委屈。矛盾双方诉说的过程,就是宣泄的过程;矛盾双方倾听的过程,也是体验别人感受的过程。如同一个人身上长了疮,化了脓,我们仅仅消炎是不够的,必须把脓(委屈、郁闷)清理干净,消炎药才能真正有作用(即体会别人的苦衷)。有时,这一过程需要班主任帮助学生来感同身受与换位引导。

 

一天中午,我照例去班级走走。经过三楼楼梯口时,我见到班长小陈正在与分管住校生寝室的班委小胡谈着什么,两人看起来情绪有些低落。我好奇地上前了解情况。

 

班长小陈告诉我,在值周班长一周总结后,分管寝室的班委小胡对上周工作作了一个总体回顾。最后,集中对504寝室进行了批评,这时坐在下边的504寝室长小沈开始光火,当着全班的面冲小胡喊:你有什么权利来管我们?!小胡听后,顿时也火冒三丈,立马将记录本撕了,而后气愤地奔向自己的座位。顿时,全班一片寂静。

 

知道了以上情况,我上前拍了拍小胡的肩膀,尽力给他一些安慰:“老师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你尽心尽职地将班级的情况向全班通报,试图找出存在的问题,付出非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而招致伤害,你一定感到很难过。你从集体利益的角度来批评上周表现很差的寝室,做得并没有错,这也是你对集体负责的表现,从这一点上来说,你是一名好班委。如果你做事的方式能改变一下,就更好了。

 

老师同你说一件事。上周一开始小沈寝室就出现了问题,对此他也能主动过来承认错误,并试着努力去改变现状。据我了解他们今天早上6:00就起来进行大扫除了。可不幸的是,今天的检查又莫名地将他们寝室扣了17分。他中午垂头丧气地走到我办公室说明情况。然后,回到教室。噢,对!接下就听到你的一周总结与批评。小沈接二连三的努力不被承认,才会出现中午那一幕。对此,你也进行了‘积极’配合,原因是你的劳动与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承认。其实,说白了也没什么,就是你们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换一个角度来看,你们的光火正说明了你们为集体付出的努力和对努力的在乎,试想小沈如果没有集体荣誉感,对集体不在乎,也犯不着跟你怄气呀,你说对吗?”

 

小胡点头称是。没多久,两人相安无事。

 

这两位同学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处理事情就很难照顾到对方的感受。一个是尽心尽职的班委,一个是认识到错误并积极带头改正的寝室长。我这个旁观者看来,他们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双方的举动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试想,当时我若单纯地从自己的情感出发,不分青红皂白地对这两个学生加以严厉指责,那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他们冲动的表象下是一颗责任与上进的心。有时,教育需要的或许不是批评与说教,而是引导与体验。正是因为肯定与保护了他们那颗心,这两名同学在后续的工作与学习中表现得特别投入。

 

 

 

三、把学生当成自己

 

人到了一个地方,会认识不少人,会发生一些事,不经意间被别人感动,也不经意间感动别人。其实,待到学生毕业后,回想起母校,更多的是一些令他难忘的事、一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因此,除了重要的结果(高考),充满相互感动的过程是最可宝贵的。教师要细心地去留意与关注学生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尤其是当学生碰到了一些紧急情况,迫切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教师到位的举动能给学生带去心灵的抚慰与感动。下面与大家分享我班主任生活中一个内心觉得比较惭愧的事例:

 

记得有一次,晚自修结束后,我刚回到宿舍就接到校医务室的电话,说是我班一个女生在他那儿,让过去一下。当时也没同我说是什么原因。

 

我急忙赶到时,只见小干趴在水槽边上吐得厉害,很痛苦的样子。我急忙询问缘由,得知小干可能是由于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导致急性肠道炎,本来只要服了药就会有好转,可现在问题是她吐得很厉害,根本没法服药,加上校医务室不能打针,看情形只能送医院了。我本想用电动车送小干去医院,可小姑娘上吐下泻,根本没法坐到车上。医生建议我通知家长来处理。

 

小女孩家住曹桥,却始终联系不到其家长。考虑到小干的情况,我决定先叫救护车将她送往医院。打了120却被告知暂时没有急救车,让先等一下。于是,我在女生公寓、校门卫室与医务室之间一阵忙活,顺便叫上了小干同寝室的小唐同行。晚上10:30左右,救护车姗姗来迟,我与小唐一同将小干搀扶上车。

 

抵达医院后,挂号、就诊、付钱、取药,待护士给病人打完针,挂上盐水后,医生告诉我现在问题不大了,不过打点滴最起码得三四个小时。考虑到自己第二天还得早起上课,我将随同的小唐叫到外边,给了些备用的钱,一阵叮嘱与交待后,我就离开了。回到宿舍,已是凌晨时分。

 

第二天,我带着疲惫起床,想到昨晚的事,急忙赶到女生公寓。据公寓阿姨介绍,我班的两名女生到凌晨4点多才回来。现在已经睡下,人看起来也好多了。我这才放心。

 

事后,我一直在想当时为什么自己没有亲自陪着那名学生打完点滴呢?当然,我可以找出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比如第二天我得给班里其他学生上课。然而,小唐第二天就不用听课了吗?说到底,自己还是做得不够到位,没有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爱学生多说无益,行动是最好的阐释。在过去,每每碰到学生上课打瞌睡,我会习惯性地认为他昨晚看电视或打游戏了;学生情绪低落,我会简单地认为他学习不认真、意志力差;学生早上迟到,我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这家伙一定又睡懒觉了”。而现在,我更多地将以上情况作为自己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契机。有时,习惯性思维与盲目自信未必是件好事:它保护了教师的权威,却牺牲了学生的信任。

 

 

 

四、把学生当成学生

 

教师需要蹲下身子去看学生,尊重学生的“儿童世界”,不要用“成人世界”的标准去要求与评判学生。我们不得不承认而且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每位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乃至思维模式的差异都是真实存在的。

 

记得我在农村教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大个子胖墩小谢,为人友善,乐于助人,就是学习不行,连26个英文字母都学得够呛,语言天赋实在不怎么样。同学们都开始学习单词句子了,他还犯迷糊。不过,小谢上课不影响课堂纪律,时而无奈地抬头看看你,时而小心翼翼地闭目养神一会儿。后来,我给小谢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材料,对他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同学的学习要求。小谢见我尊重他的学习能力,对我说:“老师,以后我就看你给我规定的英语材料,反正其他科目我也听不懂,老师也不愿理我。”这就是尊重的特殊礼遇。

 

我们不能纯粹地以成人的带有个性化的思维模式去将一些犯了重大过失的学生给看死。从生命化教育的角度来讲,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犯错的权利,要始终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期待学生的成长。

 

记得去年班级的投影仪灯头出现问题,学生看不清楚教师的板书。我很着急,连续好几次找信息组要求更换。可是学校没有现成的灯头,去买需要一些时间。我同班委沟通过这个情况,可个别学生却难以接受,甚至情绪化地将责任全部推给班主任(我也是事后从班委那得知的)。据班委说,个别同学很偏激,说一些难听的话来诋毁班主任。听了我很吃惊,也很生气。随后,我静心分析了说我坏话的那两名学生的特点。一名行事鲁莽冲动,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另一名性格古怪,想法极端,极少同班里其他同学交往。考虑再三,最终我还是决定找这两名学生推心置腹地谈谈,顺便也听听学生内心的想法。结果,一个说是当时也没怎么想,情绪一上来,就乱说一通当发泄了,诚恳地向我赔礼道歉。另一个是对我有些看法,原因是我以前对他的一个唯一要好的同学作出过处理,他是出于“江湖义气”。考虑到这名学生的特点,我以极大的耐心与宽容去与他交流。事后,他给我发了一条很长的短信。内容如下:“张老师,你好!我想了很久,觉得自己是错了,向你说声‘对不起了,请原谅’,或许是我性格原因吧,当面说不出口啦。可能也是缘分,高一的时候在走廊我不小心踩过你一脚,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抱歉哒。”收到学生的道歉,心里多少有些欣慰。我给他也回了一条:“你能认识到错误就好了。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上课呢。晚安。”他又回了一条消息:“谢谢老师,晚安@_@”。

 

在面对日常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很自然地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去处理问题,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教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呢?对学生小过失和个性有底线的宽容,有利于班级良好心理状态的养成。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是很高的。一名学生在与科任老师发生争执后,在心情随笔中这样写道:“身为学生,我是很冲动,也不理智。可是作为老师,是不是应该有广阔的胸怀、高尚的品德,不然请问她比我大那么多岁受到的教育去哪了?!我向来认为能成为一名老师应该思想境界都是很高的,即使被学生说成很‘坏’,但她的出发点依旧是为了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或许以宽容来培育宽容,便是对言传身教的最好诠释。

 

我也逐渐意识到,每个教育者都有其教育盲点。我的班里总还有难以转化的学生。个体本身的限制决定了我不大可能创设出适合所有学生转变的教育契机。这曾一度让我感到沮丧。但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我会努力学习与践行,不断提高自我的个体教育能力。努力“将自己当自己,将自己当学生,将学生当自己,将学生当学生”,在“育人”的同时坚持“育己”,既照亮了别人,同时也发展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