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观摩课报告
十月金秋,桂香千里。在寓意着丰收的秋季中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的观摩活动,让我在2017的秋季丰收了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本次省赛分为说课和上课两个环节进行,选手只有在说课中突出重围才能够打开上课的大门,走进每位老师都梦寐以求的省赛课堂。
并且本次比赛篇目较多共有十二课内容,其形式也呈多元化发展。仅阅读课文就有散文、诗歌、科幻小说、通讯等,还有古文。其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带上她的眼睛》、《周亚夫军细柳》属自读课文。除此之外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也纳入了本次大赛。由此不难看出此类比赛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个抱着学习态度的年轻教师,此趟宣城之行可谓收获颇多。在此想对本次观摩活动中的收获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1、导入要亲切自然,直截了当。
赛课的课堂不同于自己的课堂,环境是新的,学生也是新的,要想很好的组织教学,必须要使这一切新的内容尽快和自己熟悉起来,这就需要导入来衔接。在省赛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形式多样化的导入,例如2号选手的下水文拉近了学生和教师心理上的距离,4号选手课的高歌带动了课堂的氛围,8号选手的闲聊看似随意实际暗含了课文内容,这些导入确实是用心之至,既亲切自然的贴近学生又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文本的学习。
2、课堂引导需要水到渠成
课堂不可能没有预设,但课堂的生成与预设之间能否高度统一,关键要看教师引领的技巧,高明的引能够不留痕迹而又水到渠成。这一点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十分困难。例如本次赛课有些课文学生早已学习,这对比赛选手而言该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完成课堂内容是一大考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够生拉硬拽的“引”,不能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引”,而是要有足够的课堂机智。
3、语言品析要深入浅出
语文的教学归根究底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所以语文课堂是离不开对文字的评析,赛场的每一位选手都牢牢抓住了这一点。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一位教师就紧扣“抓住”“扑”等词语的妙用来体会母亲的伟大、无私之爱。《一着惊海天》这一课中一位教师仅从“一着”“惊”这两个词语的分析,便将文本内容讲解透彻。他们的表现让我懂得了品析语言要深入进去,要挖掘出语言内部的东西,还要挖掘出语言背后的东西。同时还要能够钻得出来,以一种浅显的方式呈现让学生能够接受、能够理解。
4、课堂朗读需要示范
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而且要多读,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示范朗读。只有教师读了,学生才会读。这是我观摩《黄河颂》教学的一个感悟。三位《黄河颂》的执教老师都非常注重这一点,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读带动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课堂上不一定要将整篇文章都进行示范朗读,但一定要抓住关键部分反复诵读。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应大力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
5、课堂板书要简明扼要
板书设计往往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它不是要将整块黑板上都写满字,而是要一种简单的方式将一节课的内容在黑板上形象的展现出来。板书就像是一幅风景图,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是其中绚烂的一笔。、,随着教学的深入,这幅画逐渐呈现在师生面前。这是我观摩《走一步,再走一步》其中一位教师课程的感受,这位教师将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变成一个上下山的过程,既符合文章的内容又能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板书一定要扼要,用最少的图文呈现出最丰富的内容。
这些都是我在本次观摩课中的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收获,只有汲取这些比赛选手的优点,并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体会、创新才能不虚此行。除此之外通过这次的观摩活动使我对名著导读的课程有了新的看法。在之前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个人对于名著导读课程的教学仅仅停留于表面,更像是在给学生上推荐阅读课,让学生仅仅只是了解名著的作者、写作背景、简单的介绍文本内容又或者是常考的考点,这些都只是疲于应付考试而并非是真正的带领学生去感悟名著的魅力。通过这次机会我才真正了解到名著导读课是一个连续性的课程,很多教师的说课设计中,名著导读的教学时长都是以月计算的。其中以《朝花夕拾》为例,十一号选手在上课前使用了两周作为课前准备,这两周时间中教师做了一项有关名著导读的调查问卷,并要求学生在家通读名著。然后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文本分析课程,带领学生一起去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旨内容、情感情怀等,最后再用一周时间让学生在作品中挑选三篇进行详读,且上交读后感。
这样的名著导读课程设置才是真正的走进名著作品,让学生真的去读书而非是为了考试去了解书,这也是我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在之后的教学中要做到重视作品,重视名著,重视学生。
总之,此趟宣城之行收获满满,绝非是几句言语便能概括的。在此也非常感谢学校及领导给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观摩到各位优秀的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希望自己能够汲取经验,快速成长!
曾晖
2017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