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学 > 课题研究专题 >

安外语文组校本教研之如何优化课堂设计

作者:      点击数:

  2011年11月10日下午2:30,语文组初一、初二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在综合楼二楼会议室成功召开“教学沙龙”活动。会议中心议题为“如何优化课堂设计”。许校长莅临会议现场并作总结性指导,大会由教研组长周兴斌主持。
  两个年级的语文老师分别以《春》和《信客》为例,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了热烈的研讨,积极发表自己对于如何优化课堂设计的看法和建议,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分享宝贵的教学经验,气氛融洽。
  经验丰富的唐晓翔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认为一堂好课一定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进行的,同时也要注意学情。他认为:
  (一)一堂好课要有一个完整的布局,要有“起承转合”,教学层次清楚,让学生明晰。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学,一堂课的环节不宜太多,由主问题展开,把语言、思想等融合在一起,层次之间要注意过度和链接。
  (二)教学设计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个问题设计时要思考学生会怎样去想怎样去回答,大的方面要预设,小的方面要注意课堂生成。
  (三)教学设计要灵活多变,课文的内容、文体不一样,那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应该多种多样。
  最后,许校长高屋建瓴,就“如何优化课堂设计”议题,给全体语文老师作了宝贵的总结性指导。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紧紧问绕教学目标进行,应灵活设计,防止走入套路,使得教学过程呆板。
  (二) 在教学设计中,主问题的设计应紧紧问绕教学目标来确定。以《春》为例,这一课的主问题可以定为“作者对春的感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而《信客》一课则可以将主问题定为“信客的一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是怎样得到这样的印象?”使得一堂课的内容明确。
  (三)主问题下的小问题不能少,要用心安排,能达到层层递进地理解文章的效果,带领学生一步步地走进作者的世界。教学过程绝不是板块的拼凑,课件也不能代替板书,还应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唐老师和许校长的发言理论与实际并重,使在座的老师们受益匪浅,语文教学讲究途径和方法,努力优化课堂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汪婷婷

  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是师生交流的大平台,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优化课堂教学,是从教师角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探讨这个话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熟悉课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选择教法,等等,这些在语文沙龙之如何备好课的交流中,我们已经有过富有成效的探讨,这里不再赘述。我主要想谈两个方面的“优化”。
  首先,优化课堂教学,从简化教学目标开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虽然称之为“教学目标”,其实应该以学生怎样学为出发点来确立。基于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我们往往会列出条条目目的教学目标,从积累字词,到情感体验,不一而足,但我认为,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就要删繁就简,要有一个核心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层层推进教学。以《信客》的教学设计为例,我将“讨论‘信’的内涵,感受信客可贵的品格”作为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理清全文脉络,品味语言均由此辐射,这样,一堂课的任务就“清”了,问题、活动都为了这一目标而设计。
  再者,优化课堂教学,重在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课堂结构,即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课堂套路: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讨论,突破重难点——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四平八稳,波澜不惊,似乎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这样上,优劣从何谈起?还以《信客》为例,这课的很多教学设计,都会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就是概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其实,全文是按照年轻信客踏上信客征程到他历尽艰险,不做信客的一生来记叙的,学生即使不概括也可以读懂,整体感知为什么只能感知内容?所以我直接将这个环节与精度课文相关联,学生默读课文后,提问:读完全文,信客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可以谈老信客,也可以谈年轻信客,无妨,因为最终的指向都是探寻信客的品格和“信”的内涵;学生可以谈得深入,也可以说得肤浅,无妨,因为这个环节只是后面师生共同探讨的前奏。
  以上是我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大家交流共享。

以《信客》为例谈如何优化课堂设计
余婷

  要想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我们经常说“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增减、整合和改动。但这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材料,教学手段的选择也很重要。多媒体的辅助可以让上课更生动精彩,另外,应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时间参与互动,并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要让学生主动去探寻知识规律,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
  以《信客》为例,《信客》一文侧重抒写了一位年轻信客的生命流程。“信客”是“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的主要依靠”,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的变化史料”,他们的生命见证了城乡的变迁。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清晰了文化在这变迁中所实现的传承与更新。读着《信客》,仿佛读着许多中国人的人生,及他们在中国文化氛围下形成的人性;读到了人生的沉重,也读到了人性的美好;读到了作者的思考,作者的态度,也读到了中国文人的责任与良心。


  鉴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对《信客》一文采取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 自读感知课文,独立完成[信客档案]的填写。
  2、<合作、探究> 分组合作进行探讨问题、画信客肖像、写诗等活动,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从探究人物的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与学生沟通、布置预习。
  2、设计本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师生互相提问。
  二、导入
  请学生依据课前所准备的资料介绍作者余秋雨。
  三、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谈谈〈信客〉一文的内容,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二)速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内容的填写
    [信客档案]
  性别 年龄 适合人群(指性格)
  信客是一种什么职业(一句话描述)
  信客的职业道德(关键词) 职业准备
  信客的职业特长(从文中找相关信息)
  信客的作用(重要性)

  (三)画信客的肖像画
  设想:本文篇幅较长,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设计[信客档案]旨在从信客这一职业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面上的了解,为下面的问题能深入研讨作准备。

  四、独特感悟
  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有这样的疑惑,信客为他人付出了很多(文章作了很多描写),自己却落得遭人误解,穷愁潦倒,按现代某些价值观衡量,似乎很不划算。是不是当时的人们都在想着做信客?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信客?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

  (一)问题研讨(提示:在课文中找相关信息来说明)
  1、文中青年信客让别人得到了什么? 
  2、青年信客是否也有所得?如果有,他又得到了些什么?
  (二)根据你的理解,为信客写一首诗(一段也可)。
  (三)引导学生得出:助人自助的一生才是充实的一生。
  设想:这一环节旨在对课文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对文章主题作多角度探索,并以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

  本课小结:在乡村和城市间踽踽独行的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他是外出谋生者与家乡联系的纽带。
  钱梦龙老师说过:语文阅读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就是让学生与作品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关于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些感想
汪敦惠

  我喜欢快乐的课堂。它是学生思想自由翱翔的地方,是心灵放飞,无拘无束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如,压力化成了动力,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老师也不感觉到是在完成一件苦差,不是下课后粉笔一甩,长吁一口气,“好累啊”!而是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能力的提高!
那么,怎样做到让语文课堂快乐起来呢?
  1、 认真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所以教师必须认真考虑这节课我要教会学生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学生有什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新授课的起点,以便承上启下,确保新旧知识有机衔接;除知识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与成长需要,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了解学生缺什么。了解学生相对于新授课内容的相关知识储备的不足之处。《信客》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篇散文,其语言充分体现了他的散文风格,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要赏析课文的语言,但学生才上初二,赏析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估计会在赏析语言时会遇到困难,所以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
  2、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是面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所有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信客》教学重点之一是要求学生学习信客诚实守信这一优秀品质。我利用文中人物老信客为何不再做信客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信客最重要的职业特点是诚实守信。
  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非常重要。找准了难点,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找准了难点,我们就应该为学生突破难点预设一些办法,从而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3、要设计好教学思路。采取什么教学思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定。
  总之,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我们深入地探索,以上所谈,只不过是点滴体会。只要我们不断专研,一定会给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一定会让含苞的花朵怒放。  


如何优化课堂设计
叶文娟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师与生、教与学等诸多因素。因此,要想在45分钟里组织好课堂教学,那么优化课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课堂设计的方法不少,我认为运用“起、承、转、合”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一、起。起是开始、发端,导语设计就是其组成部分。导语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初阶段,一定要与教学的内容相契合,这样才好搭桥过渡。如果再配以恰当的方法,如前后知识的联系、引用诗文名句、讲故事、介绍背景、设疑提问等,则更能灵活巧妙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
  如教学《信客》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近些年,电信事业迅猛发展,手机短信,电话问候,电子邮件等给我们忙碌的现代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然而在20世纪初期的乡间,那里并没有如此发达的通讯工具,甚至连邮政业务也尚未普及,人们怎样和在外奔波的亲朋进行交流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的《信客》。这样的导语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引起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承。承是承接上文并进一步申述,是教学各环节的中心环节。“承”的过程,就是品味、赏析、研讨文章的过程。在这一环节应该围绕预设目标整体推进、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质疑—分析—讨论等方式,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分析形象、品味语言。
  所以,在《信客》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检查字词之后就进入到对文本的推进。先整体感知,让学生们通读课文并思考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具体的工作(送信收信,整理物品,传送噩耗,应对乡亲,代写书信等)。再请同学用一个字概括信客工作的特点(苦。工作劳苦,生活贫苦,心灵痛苦)。接着深入研读、分析人物形象。请同学们从信客对待工作的态度中概括出他的品质(善良厚道,仁义热心,宽容待人,恪尽职守)。
  三、转。转是转折、变化。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这就要从课堂转到课外,从教材转到生活。
  《信客》虽然讲的是20世纪初生活在乡间的特殊职业人,但是他身上有很多普通劳动者的身影。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拓展迁移的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像信客一样默默无闻奉献着的而又处于社会下层的平凡人,并谈谈对他们的看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还加重了知识的扩展、迁延。
  四、合。合是总结全文,是对整堂课的重要内容归纳、深化。所以,课堂总结是一堂语文课不可或缺的部分,要用总结让人深思、发人深省。
  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作结的:信客作为一门职业已经消失,但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无私奉献的人总能赢得人们的敬重与爱戴。比如刚刚同学们举例提到的那些无名的人们,比如王顺友。信客难能可贵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赞扬。总结之后,我以《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王顺友的获奖视频为整堂教学画上了句号。
   “起”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承”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转”是课堂教学的迁移,“合”是课堂教学的深化。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运用“起、承、转、合”,势必能优化课堂结构。
  浅谈如何进行课堂优化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总原则,那就是:处理教材,应不忘工具性,要关注人文性;运用教材,应转变观念,以灵活变通;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接下来我就以《信客》这篇课文为例,来谈谈如何进行课堂优化设计。
  《信客》是实验课本八年级下册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是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的文章,他以质朴典雅的言辞,将一个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信客的故事娓娓道来,意义深远耐人寻味,感情深沉蕴藉。对于刚刚进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要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还有一定难度,如何教呢?我认为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把现成的结论塞给他们。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信客的精神世界。于是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决定通过PPT向学生出示了几张明星彩照,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不失时机地说:“世界上并不是每个职业者都像明星那样引人关注,那样闪耀夺目。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人。正是他们铺垫了我们社会的基石,你可曾注意过这些人的辛酸、苦与乐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特殊的群体——信客。”
  (二)简介余秋雨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大概发生在上世纪前半叶,当时有许多浙江农村的农民离开家乡去十里洋场旧上海谋生。在外谋生的人需要与家人之间联系,于是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叫“信客”。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提示:说说本文些了那些事情?
   
  “老他生活贫困,无以为生,就做了信客。”“他也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过码头,碰了几次壁,加上当时邮政业务还未到乡下,他就做了信客。” “他既要收发信、物,又经常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为死在外乡的乡亲料理后事,回乡还要通报交送遗物,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送交遗物,还可能被人怀疑贪污。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还诬蔑他是小偷,将他扭送巡捕房。幸亏同乡做担保他才出来了。”“后来他做了小学老师,还当了小学校长。”。“不对,是因为身体不好才没做信客了,加上他走南闯北见识广就做了老师的。”••
  (四)合作探究,解读信客
  1.思考:作者在写这个信客之前,为什么要写老信客?
  2.默读1——13自然段,圈划出与描写信客生活与工作相关的语句,体会信客的职业特点。
  3、品味描写信客人生遭遇的语句;(思考:把遗物送去,这件事的危难表现在哪里?个发财的同乡送信,那件事的危难表现在哪里?)
  4、品味信客为人的语句;(齐读12到23节,思考;面对这些人和事,这位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四)探讨主题
  1、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什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2、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五)拓展延伸
  1、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信客作为一种职业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今天我们应保留那些信客身上保留的传统美德呢?
  (六)小结

 

 

            如何优化课堂设计
                          ——《春》
吴舟丹

  优化教学设计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下面我以《春》的课堂设计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设计《春》这篇文章,我以新课程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其次,确定教学目标,我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2.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我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过程设计,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板块入手,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我教学设计的理念所在。

 

简析 << 春 >> 中修辞
 徐春燕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美散文,其关键在于文中比喻`.排比`拟人的运用.,给人创造形象美`绘画美和音乐美.
  从审美的眼光来看,是因为文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美,然而这种自然美又是如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呢?其关健在于文中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正是因为文中的修辞美才使读者读后得到美的享受,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美景之中。
  下面我就分别举例来谈谈这三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妙处。
  文章一开头就写道:“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排比,就把春天最具表现力的“山”、“水”、“太阳”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在描绘“春草图”时,作者用了“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一排比,利用写人悠闲自得的娱乐活动表现出春天草地给人们带来的舒适感。文章的结尾连用三个“春天像……”给人以启示和力量,在描绘春雨时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把春雨的柔和美自然显现出来。
  比喻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写作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比喻用得好,的确使我们的说话和文章增色不少,但如果比喻用的不好却会事与愿违。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比喻时除了要注意它是否贴切外,还要考虑是否有美感。什么样的比喻才算有美感呢?我认为,喻体高雅一点的就是美的,而喻体粗俗的就显得不美了,如有位老师在课堂上形容学生吵闹的情景时用了“就像破锅煮猪食一样”这一比喻,无疑会让人听了总是有那么一点不舒服,其原因就是喻体太粗俗。类似的还有“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农民伯伯爱大粪,工人爱机器……”等等。
  《春》中的比喻的喻体就很高雅,因此这些比喻也就显得很美。例如在描绘春风时用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风的吹拂比作母亲的手的抚摸,让人感觉到春天母爱般的暖意。写春雨时。“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把春天的轻、柔、细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分别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除了能表现“新”、“美”、“力”的特点之外,这三个比喻在人们心目中本来就是美的象征。
  在比拟这种修辞格中,拟人使用的频率最高,《春》这篇文章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很恰当地使用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
  文章一开篇就写到:“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脚步”、“睡醒”、“张开了脸”、“脸红”等人的动作或情态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写春草时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写春风时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春雨时有“密密地斜织着”。这些拟人都从一定的角度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让人感受到美的召唤。
  文章结尾处用“娃娃”、“姑娘”、“青年”来写春天,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被文中浓浓的春意所感染。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这一系列修辞的运用,把春的美感全展现给读者,春的气息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教授本文时应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在写作中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提高其写作能力.
                                              
《春》教学设计
柯婷婷

  教学目标 :
  品位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品位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精妙。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感。
  教学重点:细心观察景物,学习运用多种修辞、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情、校情分析:
  ①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
  说教法与学法
  1、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很多人读《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听、边读、边问、边想、边写。
  3.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前几天的突然降温,让大家提前感知了下深秋初冬的寒意,寒冷的时候,人们总是怀念春天希望她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带来希望、让人生机勃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一篇赞美春天的散文。
  [说明] 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二.欣赏图片,谈谈感受
  [说明]  导语是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图片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
  三.回忆相关的古诗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
  [说明] 此目的是让学生轻松自然的扩大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四.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五.听朗读
  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这篇文章画面明丽,色彩鲜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因此,在读的时候,语调要柔和轻快,节奏舒缓,感情真挚,重音突出。
  [说明]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听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六.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七.研讨课文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五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①、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 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春风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
  ⑴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
  ⑵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⑶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来写,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
  ④、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拟人。
  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⑤、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教给我们知道写景状物的文章,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从而告诉人们对待生活,对待未来要充满希望,要奋发向上!
  八.美的训练
  1、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2、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全文。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

《春》课堂优化设计
计裕昆

  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要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的修辞方法。
  难点: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达内心感受。
  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春天的美好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否用一段饱含情感的文字来描绘春天的美景?(长短不限)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在欣赏中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板书题目及作者)
  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利用屏幕增大课内容量)
  学生再读课文,再次理解欣赏春色之美。引导学生思考:
  (1)朱自清笔下有哪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对应的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教师可作简单示范,点明: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此题让学生从文章的每一细节处感知写作对象及特点。)
  (2)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   春天的中__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感官____角度来)表达_________情.___________ 我用______语速,               语气,                语调来读(通过此道题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写景文章写作技巧的运用:抓住景中物、景情交融,用修辞,用各种感官绘声绘色等。)
  (3)师生共同探讨:老师提问,引学生一起探讨:
  中心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把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青年?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春天的是新的,是美的,是力量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把目光放在全文之中, 来仔细品读美文,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技巧。)
  娃娃说明从头到脚是新的: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春天像小姑娘,说明春天的花枝招展,美丽多姿:颜色美,景物美,诗情画意美.让学生找出描写的景物,来分析如何写的,比如: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繁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非常舒畅,给人以愉悦的美。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美。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春天又是一位健壮的青年,这是力量的美: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更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5)开满了花赶趟。(6)舒活筋骨。
  三个比喻,更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的美、生活的美、生命的美.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此道题的设计又让学生把握全文。)
  小结: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
  有如下要点: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按一定的顺序;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或秋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