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教育动态 >

政协委员热议:突破三大瓶颈提振民办教育发展

作者:      点击数:

嘉宾委员:

  李书福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孙珩超 全国工商联常委、银川大学校长

  李学春 全国工商联常委、重庆工商联副主席

  顾也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 

  政策如何更给力?入口如何更通畅?质量如何大提升?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纷纷建言,“十二五”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必须解决三大瓶颈问题。

  政策如何更给力

  【瓶颈一】

  当前在很多地方,民办学校在办学经费、用地、人才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直得不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不少地方出现政策执行不力、走样的问题,民办学校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孙珩超:《民办教育促进法》、教育规划纲要都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对民办教育是鼓励和支持的。但是,好政策一旦缺乏配套和实施细则就会走样。我认为,一方面,教育、发改、税务、工商等部门要联动,按照国家政策共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在省、市层面,需要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否则好政策就会停留在文件上。

  李学春:政策的执行也是事关民办教育发展空间的关键问题。比如,现行税法对教育事业实行包括增值税、土地使用税等在内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行业性法规,民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也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民办学校很难享受到,享受到了也打了折扣。这是一个对待民办教育的态度问题,也是考量地方政府对待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是否一视同仁。我认为,只有好政策执行有力才能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入口如何变畅通

  【瓶颈二】

  据全国民办高校发展与改革论坛上提供的数据,2009年,民办高校普遍遭遇招生寒流,新生数量平均下滑40%至50%。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较2009年减少了约70万人,面对来自各种体制高等院校的激烈竞争,一些民办高校招生越来越困难。

  李学春:民办学校入口不畅,招生困难,凸显了民办教育的吸引力问题。我觉得,这与整个社会对待民办教育的观念有关。很多人认为民办教育是“次等教育”,很多家长甚至说,我的孩子实在不行才上民办学校。这种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观念需要引导,大力宣传民办教育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民办教育、公办教育,只要认真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都是神圣而光荣的事业。观念的引导需要政府作为。

  李书福:很多遭遇招生危机的高校都是专科层次的学校,本科层次的学校还是有吸引力。因此,生源危机与当前的高等教育结构有关,也与整个考生人数减少有关。我认为,民办教育不应被动地走向未来,而应主动地争取发展环境的改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内涵发展。民办学校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近年来,吉利集团通过战略转型,创造了一个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独特发展模式,课程设置、师资聘用、学生招收、就业安排等教育内容,应根据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定,这为学生就业开拓出一条“绿色通道”。

    质量如何大提升

  【瓶颈三】

  由于办学特色不明、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师资力量薄弱,由此导致民办教育优胜劣汰加速,一部分民办学校形成品牌,生存状况良好;一部分民办学校规模日益萎缩,甚至倒闭转让。

  顾也力:民办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师资问题。民办学校的师资有三个来源:一部分是自己的师资,一部分是兼职教师,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目前,最不稳定的是年轻教师队伍,流失比较严重,而恰恰能决定学校未来的就是他们。要解决师资问题,一是要留住人才,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二是要加强培训和培养,民办学校一定要加大力度,全方位提升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素养。三是要解决教师的编制和流动问题。能否像公办学校的教师一样,民办学校的教师也能有编制?民办和公办学校之间师资能否流动?这些都是政府下一步应该考虑的问题。

  李书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是提升民办教育质量的关键。我认为,可以采取一种“倒逼式”的模式,即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出发,学校倒过来制定培养机制。比如,以就业为导向,依据行业需求培养人才;与企业合作大力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比如,吉利大学推出“311”人才培养模式,“3”指实用语文、实用英语、实用计算机3门必修的基础课;第一个“1”指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训练课程;后一个“1”指围绕一个岗位,或为一个职业而设计的课程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