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管理 > 市局文件 >

关于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等单“解决问题”的教学工作建议

作者:      点击数:

各县(市、区)教研室: 
现发下我室小学数学组《关于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 
等单元“解决问题”的教学工作建议》,供各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教研工 
作参照。请根据本地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进一步增强相关教研活动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和教师群体在校本教研中的作 
用,提升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具体教学实践问题的 
能力,扎扎实实抓好全市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各地在小学 
数学教学教研过程中,发现新的情况,也请及时向我室反映。 
附件:关于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等单元“解决问题”的 
教学工作建议 
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二 00 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拟稿:洪李东宁宁 审稿: 孙 彦 签发:孙 彦

附件: 关于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等单元 
“解决问题”的教学工作建议 
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等单元“解决问题”的内容(大体由 1986 年大纲版教材“分 
数乘、除法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 ”内容,经1992 年义教大纲版教材“分数乘、除法和四则混合运算应 
用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 ”沿革,再作改进而来),直接关系到数学新课程“知识与技能” 、 “数学思 
考” 、 “解决问题”等总体目标的达成,关系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也是后续学段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基础。 
本市正在使用的两个版本的课标实验教材中,这项内容分别位于: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分数 
乘法、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 3 个单元内;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法、分数除法2 个单元内。 
在教学实践中,各县(市、区)注意发现值得关注的新问题,认真探究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切实保障 
这项内容的教学质量,我们召开了全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并提出以下教学工作建议。 
1、这项“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定位,必须以部颁《课程标准》为依据,必须以现行教材为主要参 
照,必须从学生实际基础和发展需求出发,不得随意增删教学内容,随意拔高或降低基本要求。其中,对 
于学生选择用除法计算的,要引导学生做好分析,理清思路,对这一方法不作统一要求, 更不作基本要求。 
还必须切实把安排在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各单元的“解决问题”内容视为一个有机 
整体,系统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分解整体目标,科学分配到各个单元和每一节课,甚至上溯到四年级利用 
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乃至第一学段相关内容,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2、这项“解决问题”的教学关键不可轻心,如 
①梳理和筛选信息,.是弄懂事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前提)方面的新课程新要求 i 
②分数乘法的意义,是运用分数乘、除法等知识和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算理基础; 
③分析数量关系、建构基本的等量关系式,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对此,应整体考虑,选择合适时机,设计和安排必要的专项练习,每节课各有侧重,务求扎实有效。 
3、这项“解决问题”的教学难点,因班而异,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常可归结于教育者(教师,教 
材编者等)对于学习主体(儿童)与学习对象(数学)在具体——抽象,简易——繁难,已知——未知, 
个别——一般,局部——整体诸关系的协调、误读或介入的问题,如: 
①梳理和筛选信息,.弄懂事理,明确有效条件与问题的关联,熟悉常见数量关系。对此,第一,要 
从整数教学阶段的“解决问题”就开始按部就班循序培养这些能力,打好必要基础;第二,要在新课教学 
中注意给学生必要而足够的视觉支撑,完整呈现信息的梳理和筛选过程,揭示有效条件与问题的关联; 
②完整把握和正确理解例习题中陈述基本的等量关系的语句(惯称“关键句” ,本文简称“等量关系 
句” ,仅为业界交流用语,不作课堂教学用语,,下同)。这是分析例习题中的数量关系、建构基本的等量 
关系式的抓手。为此,除了需要事前诊断,做好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常见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等基础功课,还 
应认真备课,对例习题中的等量关系句逐题研读推敲,从易到难,以简驭繁,循序设计安排教学,把使用 
省略句型和复合句式的等量关系句的例习题适度后置, 并对这类句型的等量关系句进行转换或补全的专项 
练习,当然,不可人为拔高要求,必须适度适量; 
③等量关系(等式)表述上的等价转换(恒等变形)。利用稍复杂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小学通常先 
要将例习题中的等量关系句进行表述上的等价转换,尔后再建构等量关系式和方程;而在初中则无须先行
??3???
转换,比照数量关系句原有的语序,直接建构对应的等量关系式和方程。无奈的原因是,小学解方程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仅限初步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很小一部分,要规避学生不会求解的方程,列方程就 
不得不有所顾忌,以致不如初中教学那么顺畅自然,这难度代价显然高于初中。对此,小学所需的环节— 
—等量关系句(等式)表述上的等价转换,不只酌情专项练习,还要注意用学生熟悉的情节事理为依托, 
并选择较简单较小的数据,辅以直观的线段图,以提升全班学生的参与广度和参与效度; 
④有效融通算法形成的思维流程问题。必须看到,从义教教材到课标实验各版本教材及配套的教师 
用书,都没有圆满解决一个同样的问题:在运用算术与利用方程这两种算法形成的思维流程上,缺乏共通 
的支撑点,独立性大于整体性,从而影响到学生算法选择判定的思维流程:分数乘法单元的“解决问题” 
板块的例习题, 依照传统的算术思路, 列式强调的侧重分数乘法的意义, 只字不提等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 
而分数除法单元“解决问题”板块的例习题,依照古典的代数方法,列式强调的直接依托更侧重等量关系 
式或等量关系。这两种算法形成(判定)的思维流程由 2 个迥异的关键支撑点隔开,缺乏融通,致使学生 
在算法选择判定时,普通智力水平的学生要在教材提供的这样 2 个不同的支撑点上逐一尝试,乃至盲目尝 
试。对此,应继续探索改进,融通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单元“解决问题”算法形成(判定)的思维流程, 
比如,在分数乘法单元“解决问题”例题的算法形成(判定)的思维流程中,增添一个强调数(等)量关 
系式或等量关系的环节,从而与分数除法单元“解决问题”的例习题的算法形成(判定)的思维流程的关 
键支撑点合二为一,形成统一融通的算法教学的操作基础; 
⑤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首先,必须保障此前的相关基础的教学到位,其次,对于重点难点内 
容确实过多的集中在一节的课,应由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级别的学校审慎调研后,向县(市、区)教育局教 
研室汇报和备案,经研究同意,作适当切分。 
4、这项“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设计和课堂组织调节,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过程,突出重点, 
保障基本内容的有效学习、充分练习和及时全面的有效反馈;要坚持关注差异,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和梯度 
难度,注意发现、分析和恰当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调节和推进教学,增强教学针对性和 
实效性。 
5、提升“解决问题”的教学效益,需要不断深入开展教研工作。 
①发挥市、县(市、区)、校各级教研组的整体力量和网络功能,充分发挥教研员、骨干教师、资深 
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优势互补作用,面向常态课和全体教师需要,针对当地具体问题,适时组织专项教研活 
动,如学情前测、集体备课、课堂观察、案例分析、作业分析、教材比较、观摩研讨课、命题质量评选交 
流等等; 
②发挥考试评价的正确导向和教学诊断作用。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基础,关注过程与 
方法。把教学重点和关键作为主要考查内容,正确配置分值。做好试卷分析,准确及时诊断教学,注重发 
展性评价。同时,提倡编制原创试题,试题情境力求贴近儿童,贴近时代,有地域特色; 
③密切关注《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颁布和教材的修订情况,及时组织学习研读,调整改进教学工作。 
此外,在《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布前,建议我市有条件的县(市、区)、校,从3年级起,务必培养全体学 
生在应用题分步列式基础上列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的能力, 为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决实际用问题打好不可或 
缺的基础;再者,可利用机动课或练习课,安排1节“工程问题”最基础内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了 
解处理抽象的单位1的思路门径,为初中阶段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好一项必要的学习准备。 
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组 
2009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