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 > 德育之窗 >

引导有效体验 促进德性发展

作者:      点击数: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体验真实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更是多次反复强调“体验”、“感受”等词,就是提倡引导孩子去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体验学习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主体在自身所处的认知情境或操作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激活状态及其产生的相关效应,诸如:情绪感受、意义体悟、价值判断等。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中,唯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领悟,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为此,我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体验,不断发展其德性。

《我从哪里来》是苏教·中图版的《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我是小树苗”,愿孩子的身心健全地发展,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

“我从哪里来”是个简单但又神秘的话题。它让很多孩子产生好奇、困惑。在传统的保守教育中,特别是小城镇、农村和边远山区,还存在老师和家长对这个问题予以回避的情况。有的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甚至是呵斥或误导。本课以活泼的形式向孩子揭示生命的由来,通过调查活动和课堂体验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震撼: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我非常艰辛,从而使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学会珍爱生命,学会感激。

下面,我就自己执教的《我从哪里来》中三个片段谈谈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再现生活情境,引进角色扮演,体验妈妈孕育的辛苦。

片段一:当一回小妈妈

先让学生交流课前采访内容: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累不累?辛苦不辛苦?

师:妈妈怀孕确实很辛苦,可这些都是听大人讲的,到底有多累呢?我们自己来当一回“妈妈”感受一下吧!

师:(教师口述,全体同学当妈妈)。各位亲爱的妈妈,请把我们的书包拿出来,倒背在肩膀上,现在它就是我们最亲爱的宝宝,大家可要小心哪!妈妈的肚子可真大!吃过早饭,妈妈去上班(绕着课桌走两圈)。中午下班回到家,妈妈开始理菜,理着理着,一棵青菜掉在地上,妈妈一手捧着肚子,蹲下身子捡菜。小心!别压着宝宝。理好菜,妈妈又要烧菜做饭。晚上,妈妈还要打扫卫生呢!妈妈拿着抹布擦窗户,擦呀擦,窗户擦得干干净净。妈妈又手握拖把拖地板。哎哟哎哟,忙了一整天,妈妈累极了,坐下休息了。

师:谈谈当妈妈的感受吧!你为什么迫不及待地把小宝宝放下呀?

生:太重了,很累很累!

师:你为什么坐下去就不动了?

生:我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都出汗了?

生:宝宝那么大,干活很不方便。

……

师:我们只当了一会儿妈妈,就喊累啦。我们在妈妈肚子里280天,前四个月虽小,但很多妈妈身体会难受。后面的五个月(有一百多天),妈妈都要挺着大肚子走来走去,还要上班干活,那才叫累呢!

……

[思考]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应该遵循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当回小妈妈”,目的是想再现生活情境,让孩子转换角色,去体验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这个活动,首先让孩子们交流课前调查的有关妈妈怀孕的辛苦,他们初步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劳。但是这毕竟是他人的感受,究竟有多辛苦,孩子的理解与他们内心所期望达到的状况存在差距。因此让每个孩子以书包代替小宝宝,当一回妈妈。创设这样的活动生活情境,显然孩子们是极感兴趣的,纷纷入情入境去体验,在短短几分钟内,在孩子的喘气中,在放下书包后的如释重负中,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感叹中,孩子已经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母爱的伟大。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

    二、利用实物情境,引发情感体验,感受成长的快乐。

片段二:我长大了

师:拿出自己小时候用过的衣服、裤子、帽子、鞋子,给小组里的小朋友看看,放在身上比试一下,穿一穿,戴一戴。

(小组自由穿戴,教师融入各小组中指导学生穿戴。)

师:看到这些小衣服:你想说什么?

生:这些小衣服太小啦!

生:这些小衣服真可爱!

生:我们长大了,小衣服不能穿了!

师:我们长大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啊!

……

[思考]  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没有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没有以儿童生活实例为载体,儿童是无法产生情感体验的,那么所有的道德概念对儿童来讲就将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将儿童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与儿童生活建立联系,才能唤起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体验的欲望,才能促进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活动,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

“我长大了”这个活动,孩子带来自己婴幼儿时穿戴的衣服、裤子、鞋子、袜子、帽子等等,在展示实物时,让孩子互相看一看,比一比,穿一穿,戴一戴,说一说,孩子无比激动地试穿,又说又笑。小袜子只能伸进两个小手指,小帽子只盖住了头顶……孩子在观察、交流中,体验到:成长是快乐的,发现是惊喜的,学习是幸福的。这样的学习,孩子怎能不喜欢?孩子似乎又回到毛毛头的日子,这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再现啊!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他们在体验中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促进儿童德性的发展。

三、重视情感熏陶,拨动内心真情,学会感激父母。

片段三:爸爸妈妈,谢谢你们!

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我们班一位×××同学的妈妈为我们讲述他们抚养孩子时一件非常难忘的事,我们来听一听。

    (家长录音:讲述孩子生病住院时父母焦急与辛苦的事例)

    师:谁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是这么关心自己,辛苦地抚养自己的?

    生:一次我生病,晚上12点多钟,爸爸妈妈带我去挂盐水。

    生:我小时候经常哭,爸爸妈妈一直抱着我走来走去。

    生:我学弹琴,爸爸每个星期天都要送我接我。

    ……

    师:是啊!我们都在爸爸妈妈的爱中长大,请听:

  (课件:配乐配图散文:《爸爸妈妈的爱》。)

师:老师知道你们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

生: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生: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生:爸爸妈妈,我要考一百分让你们高兴!

生:爸爸妈妈,你们是我的心!

……

师: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又把我们抚养大,真的是很辛苦,很辛苦。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学会感谢我们的爸爸妈妈!

师: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想唱妈妈的唱妈妈,想唱爸爸的唱爸爸。

 

[思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各种因素的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为了感受父母养育的辛劳,请家长讲述抚养孩子的辛劳的感人事例,加上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爸爸妈妈的爱》,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记忆大门缓缓打开,一件件小事,一滴滴父母爱,如一股暖流,再现在孩子眼前。此刻,学生一吐为快,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父母的辛劳。孩子在感动之余,情动辞发、情真辞切,真情流露,对父母说出最想说的话,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孩子们真挚的童语中,流露着对父母浓浓的爱意,更加敬爱父母,珍爱生命。这种情感体验的诱发来自于情境的创设,更来自于孩子们在获得强烈的“被爱”体验的基础上。这一内心的情感体验,催化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促进了学生德性的发展。就这样,把学生置于特定的情景中、情感中,不需教师多余的讲解,心中的情感、体验、感悟在不断深化、成长。

 

这节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体验中,深刻体会到妈妈孕育的辛苦,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懂得生命的珍贵,学会了感激父母。课堂上时刻充满了乐趣,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受到:有效的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应把孩子们的主体体验过程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原来的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从而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产生新的创造,促进孩子德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