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 > 德育之窗 >

浅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      点击数: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不仅是人们用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手段,也是人们用来判断善恶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向善避恶的行为准则。而未成年人则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对未成年人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让未成年人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从小道德观念强,思想品德好的人,长大后是很少违法犯罪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小学、中学阶段形成不良道德习惯的人,往往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切实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该如何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呢?依我之见:首先要提高父母和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父母和教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直接影响着未成人品德的形成。一对父母影响着自己的后代,一个教师则影响着一群学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父母和教师的道德水平低,教育方法不当,又怎能教育好未成年人呢?未成年人天性爱模仿,作为父母,作为教师,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曾经在某一学校有一学生患了淋巴癌,学校发动学生捐款。在捐款动员会上,全校教师纷纷带头捐献。教师的身教激发了学生的爱心,个别本来不打算捐款的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和对同学的爱心的双重感召下,都克服了各自的困难,纷纷加入到了捐献的行列,结果是学生人人参加,所捐金额大超过了当初的设想。教师的垂范,收到了潜移默化之功。父母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父母和教师应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其次,学校要端正教育思想,重视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日前,有些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重视的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撇之一边。他们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了,思想道德水平就会随之提高。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不少的事例都证明了有些学生成绩特别突出,而思想品德却一塌糊涂。如果学校培养出的都是一些高分低素质的所谓的人才,这对社会、对国家又有何意义呢?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就一定要站在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高度,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再次,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社会综合治理。给广大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只这样才能巩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果。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他们的道德观念初步成型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形成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就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从而更自觉、更稳定、更持久。为了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和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我们必须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